要論當今最火爆的話題,非中美貿易摩擦莫屬。2019年5月10日,美方將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的關稅從10%上調至25%,單方面撕毀此前與中方達成的停止相互加征新的關稅的共識。入選去年十大流行熱詞的“貿易戰”才剛剛消停不足半年,又重新步入了大眾的視野。如百度百科上所言,“中方對此深表遺憾”。
大概是因為受了老師們在上課時對“貿易摩擦”的偶爾提及,和汪同學語文早讀傾情演講的影響,我回家后打開電腦搜索了一些相關信息。網上的資料將其原因歸納為美國為了維護自己的自身利益、遏制我國經濟、科技力量發展,等等。這些理由比起官方宣布的理由要可信得多。受其影響的還有以華為為代表的一系列企業。網上已經有許多關于目前形勢的分析和預測,我作為一名完全業余的中學生也就不再多加評判。我想說是,更多的是我的一些個人感受和感想。
對于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動機,我是不敢認同的。即使今天美國和中國互換立場,如果我國挑起就可以從中受益,我也不贊成。從國家層面看,這破壞了貿易公平,違反了世貿準則;從道德角度看,這損人利己,應受譴責;從客觀看,這違反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。事物的發展都有其一定的客觀規律,而試圖違反客觀的,往往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、甚至是災難。
這場貿易摩擦,也可以叫做貿易戰。而這種類型的“戰爭”,讓我不禁聯想到上世紀的冷戰。當然,這兩者的程度無法相提并論,將它們聯系起來或許也不甚恰當(比如我國沒有蘇聯那種爭霸綠色作文網www.cdtnjx.com的態度),但是它們還是有些許的共性。而冷戰的結果,是兩敗俱傷,只不過蘇聯付出了更為慘重的解體的代價。新聞聯播如是說:合作是中美雙方唯一正確的選擇。我認為,這話不假。競爭固然不可避免,但是只有合作與共贏,才能讓雙方共同發展,才是長久之計。
而這個道理如果遷移到學習上,我覺得,自然也是適用的。就拿高考為例,我們的競爭對手千千萬,遍布五湖四海,而此時我們如果還只是死死盯著同桌,構建學習壁壘,阻止對方發展,以維護自身的學習霸權地位,處處提防身邊的同學,沒必要,也非常非常“沒意思”。
正巧,這周的心理課上老師偶然提到,我們在看到成功人士光鮮亮麗的一面的同時,也要留心。“得到一些,失去一些,就是生活。”成功人士的成功,或對自己狠,或對別人狠,一定是付出了代價的。美國能成為今天的世界第一超級大國,也一定是付出了代價的。而這其中的代價是什么,還請各位喜愛歷史的同學自己體悟了。
而站在風口浪尖上的華為公司,面對美國的重重封鎖和威脅,拋出了一套套備用方案,讓人們對華為公司的希望之火不滅。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表現出的沉穩自信讓人敬佩與安心,華為員工工資獎金照發不誤。同時,我在瀏覽評論時也留意到,有網友表示自己的親人對貿易戰很是焦慮,賣掉了房子,整夜失眠。這似乎有點過頭了。
總之,面對世界兩大貿易國之間的摩擦也好,“戰斗”也罷,我想,我們只要做好自己該做我事情,就足夠了。關心可以,至于擔憂,不是我們的事情。